原标题:《寂静之地》:惊悚与科幻并存的电子音乐技术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电影《寂静之地》是约翰·卡拉辛斯基(John Krasinski)执导的惊悚类科幻电影,于2018年在全球上映。
电影配乐由最佳原创配乐获得者马可·贝特拉米(Marco Neltrami)创作,声效主要由伊桑·范德莱恩(Ethan Van Der Ryn)与埃里克·阿达尔(Erik Aadahl)设计制作。电影的题材分为很多种,有动画电影、惊悚电影、科幻电影、战争电影等等。
电影《寂静之地》将惊悚题材与科幻题材相结合,也将惊悚电影中的音响感与科幻电影中丰富的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使得《寂静之地》的电影配乐更加特别与丰富。
带有实验性视听模式的惊悚科幻电影
电影《寂静之地》将惊悚与科幻两种风格相结合并且该片的视听模式是具有实验性的。
从惊悚片的角度来看,它区别于传统电影对于配乐的需求,它将音乐与音效的界限模糊,音效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一部分音乐,从而更注重音响感,而电子音乐无论是从音色还是技术出发,它削弱音乐性与模糊音乐与音响的创作理念都与需要凸显氛围感的惊悚类电影十分适配。
而合成器的运用也创造了独特且丰富的非自然音色,这些经过渲染后被创造出的声音与惊悚电影的超现实题材结合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
纵观科技类电影中的电影配乐,电子音乐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至其中,首次使用到电子音乐技术的电影就是科幻类电影。
而且电子音乐的应用比重也在不断扩大并占据了科幻类电影配乐的主要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音色的灵活多变与科幻电影所需要的虚拟感和奇幻感十分适配;电子音乐技术能营造出的音乐空间感与科幻电影中非现实世界或虚拟时空的环境相契合。
综上所述,电子音乐技术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为惊悚科幻电影《寂静之地》的电影声音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也为电影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更好的诠释方式,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寂静之地》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惊悚与科幻并存的题材,它不同于大多惊悚与科幻类电影传统意义上的视听模式,电影中的配乐并不是连续贯穿整个影片的,影片有超过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是“无声”的,这不仅让人仿佛回到了电影早期的默片时代。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早已习惯了电影声音对电影无时无刻的存在与“陪伴”,因此这种减少使用声音对画面进行修饰与“发声”并让画面更具独立性的视听模。
式毋庸置疑是约翰·卡拉 辛斯基导演、电影配乐师、声音设计师以及所有主创团队的一次充满挑战和突破性的大胆尝试。
独特的声音设计概念
《寂静之地》电影制作人斯科特·贝克(Scott beck)和布莱恩·伍兹(Bryan Woods)在采访中表示:“创作一个无声电影的难点在于不能借助台词推动剧情发展、不能采用大量让观众感到厌烦的旁白,这迫使我们采取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来创作剧本,把传统格式抛到九霄云外。”
他们在写作剧本草稿时,将音乐与音效以非程式化的方式标注,其中包括手写文字、图表和道具图片等声音设计指导。
事实上大多数剧本在创作时都不会提到音效,这一做法打破了剧本的格式规则,相比于电影制作人来说,音效制作师很显然更需要这样的剧本,这也是电影《寂静之地》对声音构思的重视性和设计概念独特的体现之处,每一段“无声”的音乐和音效都蕴含着配乐师的巧思。
而随着音乐的减少,音效不但代替音乐成为情感的傀儡大师,也成为了提升观影体验的关键工具之一。
原剧本中提到了读者通过音效得以从单个角色的角度来感知行为。”电影中的声音设计制作分为同期声前期录制、音效制作和声音后期剪辑。在惊悚电影中,使用“无声”去塑造恐惧的表达方式并不少见,但大多都是短暂的。
而《寂静之地》将“长篇幅的无声”配乐作为电影的特点和主题,让人不仅对影片的音乐表达充满好奇和想象。
电影声音设计师们也力求在无声与有声之间进行平衡,电影虽然以“寂静”作为主题,但却并不是真正的无声,恰恰相反,它做到了声音“大于”画面,这样的设计概念让电影的某些时刻从利用声音诠释画面的传统方式转变为画面为声音服务。
而“声音”也依旧在电影中占据了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这时的声音来源于观众的内心,而这种形式就是声音存在的意义,让观众在“无声”中塑造了来自自我内心的恐惧从而让人觉得“听觉居然可以变得如此灵敏”。
《寂静之地》将电影中的听觉方式进行了巧妙地设计,让电影“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声音推动故事发展且带有实验性质视听模式的电影。
不仅如此,2018年,该片荣获好莱坞电影奖最佳音响等多个奖项。因此,《寂静之地》视听语言的突破和对声音概念设计的独具匠心得到了广泛认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