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转载 | 摇摆入梦,爵士乐的地狱与天堂

以下这篇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周末在朋友圈看到,产生了无可抑制的冲动去转载。所以,专门联系了版权方,获得了转载授权。希望你也能喜欢这篇谈爵士乐的文章,让其中的音乐伴你入眠。

(正文开始)

愈堕落愈快乐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

是无从下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电影《海上钢琴师》

                                                                                                                                                                                                                            The Crave                         Jelly Roll Morton - BD Jazz: Jelly Roll Morton                                                                                        

果冻卷·莫顿《The Crave(渴望)

1900年,弗吉尼亚号豪华游轮停靠在某个不知名的美国港口,也许就是新奥尔良。船上的锅炉工——黑人丹尼,趁客人下船的时候,来到上等舱来碰运气。他希望能捡到点值钱的丢弃物。但没想到在豪华大客厅的钢琴上,发现了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被人遗弃在装柠檬用的纸盒子里,哭闹着来到这个疯狂的世界。锅炉工为这个柠檬盒子里的男孩起了个名字——1900。与其说是名字,不如说是一个记号。

当然,我说的1900,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男主角。

现实中的1900年,在美国西海岸城市新奥尔良臭名昭著的红灯区——史托瑞区里,黑白人混血儿——杰里·罗尔·莫顿正在妓院里弹钢琴。他可能已经16岁,或者15岁。他自己也搞不太清楚。和电影中的1900一样,他没有出生证,也不知道父亲的姓氏。白人爸爸离开后,他跟着一位新的黑爸爸,改姓莫顿。

在当地,象他这种浅色皮肤的混血黑人,被称作克里奥人。地位比起纯种的黑人,稍微高一点,其中的区别就是,当其它黑孩子,比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还在码头运煤、运香蕉的时候,他却有机会和白人学习钢琴。在白人的下等妓院里,为刚刚“打猎”结束的法国男人们点烟,倒酒——顺便说一句,“爵士”这个词,和法语中的“打猎”一词很接近,它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性暗示。

1900年的时候,也许某一位妓女姐姐一高兴,打赏了小莫顿一块很受当地白人欢迎的——瑞士果冻卷(Jelly Roll)。就是一种里面夹着果酱、卷起来的蛋糕。于是,人们都叫这个钢琴弹得很溜的滑头混血男孩——果冻卷·莫顿。

然而,莫顿的奶奶却警告他:

不要在这些肮脏的地方,弹奏恶魔一样的音乐,它们会让你坠入深渊!

                                                                                                                                                                                                                            The Entertainer                         Scott Joplin - Ragtime Pioneer                                                                                        斯各特·乔普林《The Entertainer(卖艺人)》

在妓院弹琴,总比在码头拉煤舒服。吃着果冻卷,奶奶的话,可以扔进太平洋了。

在1900年的新奥尔良妓院,莫顿可没有什么机会弹奏莫扎特、肖邦,或者巴赫的赋格,当时,他弹的大多是美国20世纪初最流行的黑人拉格泰姆舞曲,这是一种有着切分音特色的、快速而欢乐的舞曲,经常搭配一种当时很流行的黑人舞蹈——糕饼舞(也叫步态舞)。这种搞笑、搞怪、欢乐的舞蹈,动作自由,步态滑稽。之所以叫糕饼舞,是因为跳完舞,经常会选出跳得最脱线的那一位,奖赏他(她)吃蛋糕。这种舞蹈和后来的摇摆舞蹈,其实有点渊源,当时白人也很喜欢跳,看看上面的历史照片,你是否会联想起: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在《颤栗》MV中的僵尸舞?

拉格泰姆,美国爵士乐的核心DNA之一,它并不是果冻卷·莫顿发明的,它由一位在美国密苏里州卖艺的黑人音乐家——斯各特·乔普林创造。上面这首《卖艺人》和另一首更著名的《枫叶拉格泰姆》,就是乔普林当年开创了拉格泰姆音乐潮流的经典之作。

这种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奇妙的切分音。简单地说,就是在每两个连续的音符之间,插入第三个音。打破了旋律的正常节奏,赋予了乐句一种明显的摇摆风味。以钢琴的思维来理解,其实就是左右手节奏错位。这种有趣的音乐,就象是一种神奇的音乐调味剂,可以搭配各种舞曲,立马让你摇摆起来。它一出现,很快就风靡了全球。

                                                                                                                                                                                                                            Childrens Corner Suite: Golliwogs Cake Walk                         Walter Gieseking - Debussy Images, Childrens Corner                                                                                        

德彪西《儿童乐园组曲,VI.木偶的步态舞》

季雪金钢琴演奏

1900年,法国巴黎博览会上,法国大音乐家德彪西偶然欣赏了一次来自美国歌舞团的糕饼舞表演,让大师印象深刻。几年后,他在献给宝贝女儿秀秀的著名《儿童组曲》中,特别创作了一首《木偶的步态舞》,步态舞就是糕饼舞。这首很著名的钢琴曲,其实就是典型的拉格泰姆节奏。只不过,大师把美国黑人的音乐,玩出了法式的精致与幽默。

在那个爵士乐还没有兴起的年代,拉格泰姆音乐大约是白人世界唯一接受的黑人音乐。乔普林的意外成功,让那个时代的黑人乐师都喜欢自称是拉格泰姆的高手,莫顿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白人老爷的眼里,黑人乐师就是和妓女差不多的卖艺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给白人浪子,在下等酒吧和妓院里添点不一样的乐子。白人可不想听黑人演唱悲伤的灵歌和布鲁斯。他们只想跳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King Porter Stomp                         Jelly Roll Morton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Recordings Cd3                                                                                        果冻卷·莫顿《国王波特的跺脚舞曲》

1904年,在乔普林的拉格泰姆音乐最风行的时候,果冻卷·莫顿完成了他最初的创作。比如在爵士乐早期历史中影响深远的《波特国王的跺脚舞曲》。它的重音更强,其实就是后来在美国老电影中风靡一时的、混合了摇摆舞和踢踏舞特色的一种欢乐舞曲音乐。

相比理想远大、做人本份的乔普林,果冻卷·莫顿从来不算是一个踏实的卖艺人,他可不想象乔普林一样,一辈子呆在俱乐部里,为白人老爷安静地弹奏著名的《枫叶拉格泰姆》。他经常四海为家,到处溜达,混迹于美国南方的各大城市。卖身作过男伎、拉过皮条、时不时地要打场架,行骗、偷窥、泡妞、喝酒、赌博样样在行。反正流氓的丑事,他一样不缺,五毒俱全。和《海上钢琴师》里,不肯下船的男主角,仿佛是一个世界的两极。

在电影里,1900长大了。他成了弗吉尼亚号上传奇的钢琴师,一天他迎来了一位自称爵士祖师爷的黑人钢琴师的挑战,嘴里还镶着一颗金牙。于是电影里上演了一段激情的斗琴表演。这位爵士祖师爷得意地弹奏了一曲带着拉格泰姆节奏的探戈舞曲《The Crave(渴望)》,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那首曲子,听得1900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这首曲子绝对是整部电影里最经典的曲子。比起后来1900弹得香烟烧起来的古典改编曲《野蜂飞舞》更带感。这首经典的曲子,正是果冻卷·莫顿的成名金曲。不羁的节奏,就象在马蒂尼烈酒中,滚动碰撞的冰块,把人挑逗得欲火中烧。

每个人都有过渴望,1900与莫顿的渴望又是什么?

是金钱、女人,美酒与出人投地?还是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梦幻大陆?

是一个他奶奶连做梦也没梦到过的快乐深渊?还是一个——1900就算死也不愿意登陆上岸的花花世界?

枫叶飘落梦想不死

我坐着,观望世界上所有的忧伤与不幸

看着,听着,一声不响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

《渴望》大约写于1915年,1917年才大获成功。这一年,西海岸最肮脏的城市——新奥尔良,决定永久地关闭臭名昭著的史托瑞红灯区。当无数可怜的妓女和新奥尔良早期爵士乐的大佬们,为突然降临的失业而一愁莫展的时候,莫顿的琴声和名气却已经传到了美国东海岸的繁华都会纽约。莫顿意气风发地带着他的新马子,开始了漂泊不定的旅行演出。也许正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爵士祖师,顺便玩了一次穿越,登上了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臆想出来的弗吉利亚号豪华渡轮。

1917年的阿姆斯特朗,可没闲工夫跑到游轮上,和一个莫虚有的白人去斗琴。他新婚才两年的老婆黛西,这会正因为妓院关门失业而火冒三丈,成天没理由地把怒气撒在阿姆斯特朗身上。她的邻居曾回忆,在那段恐怖的日子里,黛西曾把老公省吃简用买的心爱礼帽剪成了碎片。阿姆斯特朗苦口婆心劝她,不要再干老行当了。这位泼辣的女人竟然用砖头和小刀招呼老公。

这就是底层黑人的世界。在艰难的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在自暴自弃中陷入绝望的深渊。

                                                                                                                                                                                                                            Maple Leaf Rag                         The Royal City Saxophone Quartet - Ragtime For Rent                                                                                        斯各特·乔普林《枫叶拉格泰姆》改编版

1917年对美国黑人音乐而言,是一个黑暗的日子。这一年,拉格泰姆之王斯各特·乔普林病逝在圣·路易斯的家中。这位不甘心仅仅象一个流浪卖艺人一样活着,然后被遗忘的黑人音乐家,曾经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创作过一部歌剧,试图将粗糙的黑人音乐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了这部多少有些简陋歌剧的上演,乔普林倾尽了所有家产。然而歌剧在上演时,竟然窘迫到没钱给演员化妆,更请不起象样的管弦乐队,整部歌剧只有乔普林一个人用钢琴吃力地伴奏。巨大的努力与简陋的演出换来的只是:空荡荡的剧院里,寥寥的几个白人观众在不耐烦地吹口哨。

至少,死去了就不会失业,也不再需要为了一片面包出卖灵魂,不再需要忍受屈辱与冷眼。按照传统,在乔普林的葬礼上,他的黑人同胞会用深情的灵歌送他去天国,然后在葬礼回来的路上吹奏《枫叶拉格泰姆》,在欢乐的糕饼舞中把他遗忘。

其实,1917年,新奥尔良失业的哪仅仅是妓女。妓院和下等舞厅的关门,让刚刚组建了自己乐队的阿姆斯特朗,同样失去了一份最有油水的工作。他只能和老一辈新奥尔良兼职的黑人乐师一样,去码头拉煤干活。逢到黑人葬礼,才能带着乐队演奏一番,赚点小钱。这就好象是中国旧时的那些业余的、为红白喜事而生的民间乐班子,在别人的悲喜中,无奈的讨口饭吃。没人真的关心你吹了什么、唱了什么。

1917年的时候,新奥尔良有很多黑人音乐家都出走芝加哥,这个刚刚兴盛起来的城市,被称为美元之都、黑道帝国、新的享乐之城。不仅仅是莫顿,还有被阿姆斯特朗亲切地称为乔老爹的明星小号手、外号“国王”的乔·奥立弗,也投入到了芝加哥的怀抱。正是这位爵士老爹,给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免费上了人生第一堂小号入门课。阿姆斯特朗永远无法忘记,8岁时,光脚站在新奥尔良妓院里的壁炉边,第一次聆听奥立弗吹奏小号时的痴狂。在暗淡无光的人生中,这欢乐的音乐让他看见了天堂的一抹微光。

1922年的时候,乔·奥立弗的乐队已经在芝加哥的林肯花园咖啡厅站住了脚跟。这个以黑人解放者林肯之名命名的咖啡馆,以宽容并蓄的姿态,拥抱着来自新奥尔良最底层黑人世界的欢快旋律。这一年,乔老爹没有忘记还在新奥尔良的小兄弟,他给阿姆斯特朗拍去了一份热情的电报,邀请他到自己的乐队,担任第二小号手。

阿姆斯特朗一收到老爹的盛情邀请,所有的悲伤、痛苦与绝望,所有和妻子的争吵,都被扔到了九宵云外。那一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挡他奔向芝加哥。他带着自己心爱的小号和一包妈妈做的黑面包鱼肉三明治,带着他卑微的人生中唯一的音乐之梦,奔向林肯花园咖啡厅,向乔老爹报道。阿姆斯特朗走得那么急,以至于他的妈妈,生怕他钱没带够,饿到了肚子。竟然做了一背包的鱼肉三明治,追赶儿子。

当他站在咖啡厅的门口时,老爹正在演奏。奥立弗示意,乐队停下演奏,然后大声地对站在门口的年青人说:

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我们一直在这等你回来!

点燃渴望的心灵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

哪里就长着草

——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

                                                                                                                                                                                                                            Summertime                         Louis Armstrong - Louis Armstrong - The Unforgettable                                                                                        格什温《夏日时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艾尔菲茨杰拉德

这张神采飞扬的旧照,是1921年的奥立弗乐队。当时阿姆斯特朗还在老家,和他的妓女老婆天天吵架。照片中间戴着礼帽吹小号的就是乔·奥立弗。奥立弗的乐队成员都是来自新奥尔良旧红灯区的黑人乐师,他们不识字、更不识谱。所有的音乐,只是凭着即兴与记忆,在自由的节奏上,欢乐地飞舞。人们把这种揉和了布鲁斯与拉格泰姆音乐元素、快节奏的、强调大乐队即兴合奏的早期爵士,称为迪克西兰热爵士。奥立弗乐队正是这一最早爵士风潮中的领军乐队。

然而,你是否注意到了:在照片的中间,乔老爹的身边。有一个和周围黑人兄弟,气质完全不一样的美丽存在?那就是乐队中唯一的女孩——丽尔·哈丁。

                                                                                                                                                                                                                            Oriental Swing                         Lil Hardin Armstrong - Complete Jazz Series 1936 - 1940                                                                                        丽尔·哈丁《狂野摇摆》

丽尔·哈丁大约是那个时代,黑人中极其稀有的幸运儿。她来自孟菲斯的一个富有黑人家庭,15岁就从田纳西州府的国库大学毕业,擅长演奏巴赫、肖邦的古典钢琴。然而,毕业后,她却投身于当时正在崛起的黑人民间音乐之中,帮助她的老大粗同胞,把那些即兴发挥、全凭记忆演奏的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创作成整齐的曲子。当她穿着裘皮大衣、开着黑色的房车,加入到芝加哥乔·奥立弗的乐队时,她很快就发现,这群黑人兄弟,似乎完全不需要她的编曲。永远是吹到哪是哪,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欢快、强劲而自由的节奏。

哈丁,只能在乐队表演的间隙,偶尔地出来弹几段钢琴,为林肯花园的看客提供点不一样的音乐下午茶、或者清淡夜宵。

                                                                                                                                                                                                                            La Vie En Rose                         Louis Armstrong -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版《玫瑰人生》

直到阿姆斯特朗的加入。哈丁才看到了自己音乐之梦的一线希望。阿姆斯特朗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当他加入乐队的第一天起,他的小号技艺,就已经出众到老大再也压不住的地步。有一次乐队进棚录音,录音师不得不将他的位置,放在其它乐手后面的20米处,因为他的小号音色与能量实在太有力,整个乐队都无法盖过小伙子的小号声。乔老爹,虽然总是一力提携这位同乡小兄弟,然而,一枝独秀的第二小号手,对这个乐队而言,时常是一个灾难性的存在。

哈丁姑娘,可没有把阿姆斯特朗看成是灾难。阿姆斯特朗不仅拥有惊世骇俗的小号技艺和深沉沙哑的嗓音,而且他还是乐队中唯一还能识两个字的黑人。识字这事,是阿姆斯特朗当年在感化院意外学会的。短短几年,哈丁不仅教会了阿姆斯特朗识谱,还不断地为他弹奏古典钢琴曲,介绍各国经典而优美的音乐。这显然大大提高了年青人对旋律和音乐的理解,也极大扩展了阿姆斯特朗的音乐视野。为他今后的单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哈丁还把一颗心也栓在了这位嘴唇厚厚、嗓音粗哑、双眼暴突的小号手身上。1924年,两人终于走进了教堂。有人说,岩石的坚硬,也抵不住水滴的分裂。新婚之后不久,在哈丁的劝说下,阿姆斯特朗正式和乔老爹的乐队和平分手。开始了自己一生辉煌的爵士之路。阿姆斯特朗的摇摆爵士,也慢慢取代了早期混乱的迪克西兰热爵士。

在稍稍放慢和弱化了热爵士的快速、强劲的节奏和去除了大量混乱而即兴的合奏之后。新的爵士乐就象是经过陈酿的法国葡萄酒,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它变得突然可以催人入梦,变得让人深深地沉醉。

                                                                                                                                                                                                                            Kiss Of Fire                         Louis Armstrong - The Very Best Of Louis Armstrong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爵士版《火焰之吻》

在轻轻的摇摆中,阿姆斯特朗悠扬的小号声,带着强大的穿透力,直抵人心。接着,你会听到阿姆斯特朗极富张力的沙哑之声,在温柔的夜色中缓缓翻滚。阿姆斯特朗很喜欢改编各种名曲,把切分音——黑人音乐的魔法药水,混合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中,让整个世界都随着他一起摇摆。

除此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是否还有乔老爹温暖的情义?是否还有哈丁姑娘,用心良苦的真爱?

1925年,阿姆斯特朗登上了开往伦敦的豪华邮轮。他歌声此时传到了欧洲。此后的一生,这位被人称为“书包嘴大叔”的可爱黑人,将用爵士乐征服全世界。

真正伟大的音乐是什么——它即不是单纯的节奏游戏,也不是简单的旋律,更不是调性和分解和弦,它是一种不断地跨越充满偏见的灵魂,超越不同的肤色,连接各异的文化,把人们的心灵重新引向美好的天堂之声。它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不断超越。

从乔普林、莫顿,乔老爹,再到哈丁和阿姆斯特朗,到底谁才是爵士的祖师?我以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连接成了爵士音乐最初的旋律线条。一个种族、一种音乐、一个个人,在艰难而混乱的时代,前仆后继地完成了爵士乐的自我超越。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面对无尽的大陆,1900不知所措。你是否曾幻象过,主人公跟随爱情的召唤,一入红尘深似海?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是否还在坚持着最初的渴望?在希望的码头,是上船还是下船?在人生的大海上,是放弃沉没,还是坚强地游向彼岸?

在苍茫大地的尽头,你可能永远看不到答案;在黑夜之海的漩涡里,你可能总是身不由己。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内心的呼唤,跟随梦想的脚步。我很喜欢阿姆斯特朗改编演唱的爵士版阿根廷探戈名曲《火焰之吻》,在歌中他唱道:

我明知前路凶险,内心的爱意却如火高涨

我已然被你征服,激情的热吻让我身不由己

你就像是一枝火把,点燃了我的灵魂

我一直坚信:没有渴望的心,无法被点燃

本期附带QQ歌单,请按文末“阅读原文”

期待

喜欢自由地畅聊音乐与艺术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的微信群:黑胶叔叔的木屋(1号木屋已满,2号木屋已开)。方法是,在微信通讯簿添加ID: blacklakers为好友,之后我们会拉您入群。注意:请不要在群里做生意喔。

公众号专属的微博:weibo.com/lpmusic33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和微博上面留言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