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网上看到把和声教材的重点总结出来的精美笔记,各种规则性总结活生生的把和声学成了数学公式我也常收到一些关于和声问题的信息,有的来自学生,有的来自音乐老师被问到最多的是“这个和弦怎么配”之类的问题闲聊时我问:“上大学时我们不是把斯波索宾和声都学过了吗?”答曰:“学过是学过,现在早都忘完啦。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学了但不会用,或者用不好,是不是我们学习和声的方法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今天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学习和声的同学们请注意文中提到的是大概率现象,并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身边和声理论掌握和运用都很好的朋友和同行也是非常多的。
01.不要把和声当成数学公式我曾在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最重要的10个条件提到过,兴趣是学音乐最好的老师虽说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但初学阶段感性一定要先于理性设想一下,如果一开始你对所学的乐器没有兴趣,那今后的学习将会非常痛苦。
学和声亦是如此如果从理论规则和大量习题训练进入和声学习,会导致学生忽略了实际音响,把作为音乐艺术的和声仅仅当成“和声题”来做,上述“学了几年连伴奏都配不好”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很多音乐学院,哪怕是美国的那些著名音乐学院在面向古典音乐专业学生的和声课(不包括流行和爵士专业)上过于强调基础乐理知识、掌握曲式结构等相关技术,却没有提倡大量听、大量的结合创作来做键盘实践。
有些同学弹了很多拉赫玛尼诺夫,又喜欢听流行歌,但为什么学不好和声呢?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时代可以说没有一套系统的和声教材,更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和音响设备来获取多元化的音乐资源,他们是通过在钢琴上反复弹奏和研究前人的作品,从而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来学习的。
同理,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很多我们音乐学院学生口中所谓“野路子”出身的流行音乐家,都是通过长期“先扒曲子,然后再总结理论”的方法把和声玩的炉火纯青,写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作为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应该结合键盘和理论,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
钢琴弹的那么好,大脑中储存了那么多音乐大师名作,学不好和声真的说不过去了先感受音响,再了解规则音乐表演的同学们演奏了十几年的贝多芬、帕格尼尼、肖邦、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大家可以想想他们的音乐究竟是为什么那么好听?平时听过的美妙的电影音乐、流行歌曲,大家可以试着从琴上弹奏和弦,然后把声音和书本上的理论规则进行对照,平时演奏的音乐是和声学习的最好助力。
千万不要在没有音响的基础上去背公式,时间久了一定会像高中学过的几何公式一样被忘记和弦的配置有太多种可能性,同一条旋律哪怕同一个音,不同的和弦所营造出的色彩和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完全被规则和公式所限制,学习和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要在有对和声音响的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这些规则和理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在学习理论规则的同时把所有的谱例和习题的音响都背下来,这比把和声书学了十遍甚至百遍都管用哪怕学习和声就是为了应试,有了强大的音响储存,在考试中你的和弦配置也会比别人更多样化,做题速度也会更快,也更容易得到好成绩。
02. 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音乐高校都在使用的斯波索宾,我也听到过一些对这本教材的不同声音作为过来人,我认为这本书把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功能性和声讲的很明白,尤其是下册中的离调转调部分,通过大量谱例把古典和浪漫时期很多经典作品的手法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让我们掌握了调性变化手法的多种可能性。
但和声不仅仅局限于19世纪的风格,尤其对于毕业后希望从事音乐创作、演奏和教学的同学,你还需要学习流行和声、爵士和声等多元化的音乐语言,同时把它们和音乐学院里的和声学(不限于斯波索宾)融合,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达到活学活用。
当然,对于考研考博等入学考试而言,这本唯一的教材还是一定要吃透的。
我认为斯波索宾教材是非常干货的,尤其是下册部分03. 学以致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学和声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获得考试高分或分析别人的作品吗?个人认为,判断和声学没学好,不要单看他在和声考试中是否拿到了高分,也要看他能不能把所学到的和声技巧用到创作中,或是在即兴伴奏/演奏中达到随机应变的状态。
在学好传统功能性和声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接触一些多样化的音乐语言我们不要做知识的收藏者,要做技术的实践者,学到的知识是要用于实践的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你可以从网上轻易找到一百本不同的和声教材,你也可以从微信群里获得很多学习资源。
这些资料很多人都可以轻松获取,稀缺性并不高但是把这些和声技巧、音响全部储存在大脑里,变成自己的音乐语言,可以随时随地的输出,这才是我们学习和声的价值对音乐专业的同学来说,掌握即兴演奏这项技能十分重要毕业后无论是从事音乐创作、演奏还是教学,它的实用程度毫不夸张的说是数一数二的。
这篇文章我们浅谈了学和声的一些错误方法和如何正确的学习,但要真正掌握和声这门艺术,还是需要同学们有意识地结合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