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古典音乐的人,对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这些名词都不会陌生奏鸣曲(sonata)作为最常见的音乐体裁,不但在音乐会的曲目单中经常出现,还伴随着琴童们每个阶段的练习尤其是弹钢琴的学生,只要说起贝多芬的“月光”“热情”“暴风雨”“黎明”(标题都是后人起的)奏鸣曲,总有一两个“在手上”的。
奏鸣曲顾名思义,“演奏”然后“鸣响”,但这个名字似乎太过普通以至于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协奏曲那样明显地体现出某种协作、竞赛的关系,也不像交响曲那样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印象究竟奏鸣曲是如何得名,如何发展的呢?。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和器乐之间还未划清界限,器乐依附于声乐的情况阻碍着器乐自身的发展16世纪,器乐演奏逐渐从声乐作品的统治地位中脱身,作曲家们开始在乐谱上将器乐与声乐区分开,用“演奏的坎佐纳”(坎佐纳原指歌曲) 这样的“笨办法”作为标示。
后来,他们选用sonata(来自意大利文sonare,意思是“奏响、吹响、使发出声音”)特指“用乐器来演奏的”,用cantata特指“用人声演唱的”(我曾碰到过“直肠子”的经纪人发来的中文曲目单里写着“索纳塔”,虽然cantata译为康塔塔,但sonata只能译做奏鸣曲)。
类似的术语还有许多,如ballata最早指“舞蹈”,toccata(托卡塔)指“敲击、弹奏”
巴洛克初期,器乐的演奏开发尚浅,几乎所有的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这些单乐章奏鸣曲主要有3种类型:1、篇幅短小的序奏性乐曲,有的仅有十几个小节2、变奏曲这是当时作曲家练习扩展乐思的有效途径,往往篇幅较长3、多段落的坎佐纳。
随着作曲技术的进步,奏鸣曲篇幅不断增长,逐渐由单段落变成多段落结构,由“拼凑”的多段落变为寻求一定关联性和统一性的多段落,由单乐章演变为多乐章套曲从声部上来看,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覆盖了从单个声部到22个声部不等的独奏、小型重奏、大型重奏。
而随着编制由大到小的趋势,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从17世纪开始日渐盛行,那时的三重奏鸣曲并非指3件乐器,而是3个声部:两把小提琴演奏两个上声部,大提琴、羽管键琴一起演奏数字低音(一种记谱方法,作曲家不写出低音声部,而是用数字标注和弦,让低音声部即兴演奏)。
古典主义时期,随着编制和乐曲结构的演变,一些音乐著作中对奏鸣曲提出了新的定义,最具影响力的有J.A.P舒尔茨的定义:“奏鸣曲是由2个、3个或4个不同性格的连续乐章组成的器乐作品,它有1个或多个旋律声部,每个声部只有1个演奏者。
根据旋律声部的数量,奏鸣曲被描述为独奏、二重奏、三重奏等”《音乐词典》中引用了卢梭对奏鸣曲的定义:“一种包含3个或4个连续的具有不同性格乐章的器乐作品奏鸣曲通常为一件由通奏低音伴奏的单一乐器而作……”尽管已经拥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但奏鸣曲在古典主义时期仍然被用于它最宽泛的意义:即指一首器乐作品。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用于教堂、宫廷而在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作为脱离声乐的器乐作品已经很少被用于教堂,它在宫廷和上流社会被传播除此之外,还成为了业余爱好者们的娱乐食粮、职业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进身之阶,被广泛运用于器乐的教学。
18世纪中后期,在奏鸣曲中,独奏取代了重奏,键盘乐器取代了小提琴的首要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和库瑙,巴赫确立了古典奏鸣曲的四乐章结构形式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的第二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而后,贝多芬对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旧约圣经”)一同被列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
奏鸣曲结构——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只有三个乐章如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等。
)
海顿开创了奏鸣曲式,一生创作了62首古钢琴奏鸣曲,但因为海顿奏鸣曲的整体曲风都是明朗欢快的,缺乏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漫长的钢琴艺术史中,他是伟大的贝多芬的前奏、巴赫到贝多芬的过度。
海顿莫扎特在海顿的基础上把奏鸣曲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他一共创作了18首钢琴奏鸣曲,在呈示部中设立了具有独立性格的第二主题,为贝多芬奏鸣曲式中第一、第二主题的强烈对比奠定了基础。
莫扎特贝多芬对奏鸣曲的拓展是多方面的、具有革命意义的他在曲式结构方面挣脱了原有奏鸣曲式的枷锁,在“对立”与“统一”平衡结合的原则下,追求“对立”的最大化效果(奏鸣曲式的解释在下一篇);在钢琴奏鸣曲中将“英雄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为钢琴赋予了交响性的思维,使奏鸣曲具有了广阔的人文、宗教、哲学内涵;他还在奏鸣曲中拓展了钢琴的演奏技术,让奏鸣曲达到音乐会的专业水准。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很多人认为“奏鸣曲式”就是“奏鸣曲”,其实奏鸣曲≠奏鸣曲式就像鱼香肉丝是肉丝而不是鱼,“东四十条”不是“东40条”而是“东四”“十条”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奏鸣套曲,而奏鸣曲式是一个乐章的曲式结构。
从上期提到的奏鸣曲的整体结构来看,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多采用奏鸣曲式,而奏鸣曲式不仅仅应用在奏鸣曲中,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一般也是奏鸣曲式
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子们,无论是作曲系的专业课还是其他系的公共课,“奏鸣曲式”似乎总是大家难以逃脱的“噩梦”(奏鸣曲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虽有一套固定的结构布局,但又千变万化,难以识别)
曲式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我们听流行歌,都知道它有主歌、副歌,高潮一般出现在副歌部分通常一首歌的流程是:前奏 → 主歌 → 副歌 → 过门音乐(间奏) → 再一次主歌和副歌 → 结尾音乐这就是流行歌的form,你一定不陌生。
同样,几百年前欧洲的音乐爱好者听古典音乐,就像我们现在听流行歌曲,他们也熟悉古典音乐的form,听的过程中也大概能猜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古典音乐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结构布局,换种说法就是“套路”,奏鸣曲式的设定甚至与跟我们熟悉的电视剧“套路”也十分相似.。
奏鸣曲式sonata form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男主、女主出场,交代人物性格“主题”是一首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作曲家最核心的乐思勃拉姆斯曾对他的学生杰内尔说过:“奏鸣曲式是主题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部作品的“主题”就如同电视剧的主人公,一切剧情发展都是围绕着主人公进行的每部电视剧的开头,首先都要交代出主角的人物形象——是小镇青年还是霸道总裁?是涉世未深的邻家小妹,还是雷厉风行的职场精英?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就相当于电视剧的前几集,最先呈示出的是全曲的第一个主题,也叫“主部主题”,一般是开头的一句旋律,或几个音符组成的一个“动机”。
不同电视剧的主角个性不同,不同作品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有“月光”中忧郁曼妙的旋律主题、有“命运”交响曲中冷峻威严的“敲门”动机,各具特色当然,一部电视剧不可能只有一个主角,奏鸣曲也同理,当第一主题交代清楚后,第二主题就会出现,它叫做“副部主题”,它的个性有可能跟第一主题相近,也有可能是对比强烈的“互补型”,只要它俩都是“主角”,就一定可以产生交集、碰撞出火花。
展开部——矛盾冲突升级,爱恨纠葛进行时如果呈示部的剧情还大致平稳,那么到了展开部,随着男女主角遇见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矛盾冲突就会不断升级,剧情走向开始变得跌宕起伏展开部(也叫发展部)是整个奏鸣曲式中最自由的部分,通常会以呈现部为一定的参考,在呈现部主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展开,也可能会衍生出新的主题。
展开方式会有很多:主题的变奏、旋律节奏的变形与展开、调式调性的游离等,五花八门展开部通常会有强烈的戏剧性,给人带来一种“哇,这段听着好紧张!这是要发生什么了?”、“这部分好有激情啊,听起来酣畅淋漓!”之类的感觉,容易引起听众内心波动,类似流行歌曲中的副歌。
再现部——矛盾化解,求同存异,圆满结局当你听一部音乐作品,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旋律我刚才听到过,它又来了”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现部搬出来再演一次所以再现部通常会跟呈现部非常像,有时几乎是一模一样。
这个时候,作为“男主”、“女主”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经过了一系列的挫折与磨合,矛盾基本已经解决了,再现时就表现在调性的统一,副部主题一般会放弃自己的调性而转到主调,双方求同存异、相互融合,便是圆满的结局。
为了便于理解,以上的奏鸣曲式结构图只是最为简陋的“骨架图”,对想要略知一二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够用了。
但对于希望真正了解奏鸣曲式的朋友,一个完整的作品不可能只有骨骼,还有肌肉、血脉等其他组成部分在奏鸣曲的每个环节中,都会有一些桥梁作为前后的铺垫和衔接,类似流行歌曲中的前奏、过门音乐(间奏)、结尾音乐奏鸣曲式中有引子、连接部、结束部、尾声等结构,而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极大的弹性,可以运用各式各样的作曲技法进行发展,甚至引申出与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平起平坐”的独立性格,贝多芬就是这样做的。
奏鸣曲式的形成,一方面是主题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调性运动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调性与和声特点也是一个时期最不容忽视的风格特征奏鸣曲式呈示部中的主部和副部要有调性的对比,例如主部主题在C大调,副部主题在其属调G大调。
在展开部中,古典主义较典型的做法通常是在主调的下属调上,或是围绕下属调进行一系列的布局如主调是C大调,展开部可能在F大调,或F大调的平行小调D小调等近关系调在再现部中,副部调性回归,与主部保持一致可见,无论主题素材还是调性布局,奏鸣曲式都体现着“对立”与“统一”有机结合的哲学思维。
贝多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出现了三度关系的调性,调性的变化更加洒脱而丰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还有二度关系的调性近现代的作曲家则走得更远,虽然保留了奏鸣曲式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并不一定遵守调性统一的原则。
奏鸣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种变化:1、采用复式呈示部(如协奏曲)2、再现部将主部、副部的顺序颠倒或省略其中之一3、省略展开部或仅有一个简单的过渡4、用插部(新的主题材料)代替展开部,或展开部与插部并用5、与回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鸣回旋曲式(见回旋曲式)。
6、与套曲结构结合以及应用某些特点与其他曲式相结合(见套曲曲式、混合曲式)。获取更多演出资讯,访问“剧汇王朝”(http://52drama.com),你想要的演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