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热点

燃爆了(节奏感是啥意思节奏感的定义)人的节奏感是怎么形成的?

节奏的本质,是随着时间有规律地重复。尽管我们通常习惯于在音乐中提起节奏感,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比如跳动的心脏、转动的钟表、会议的节奏、电影的节奏等等…

节奏的存在,是我们感受生命的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对抽象的事物比如生命、时间,有一种具象的掌控力音乐上也是如此,节奏的律动是音乐的重要抓手,是整首作品的“骨架”一个拥有良好节奏感的人,可以在自然准确打出拍子

的基础之上,情感跟随音乐自由流动,带给听众愉悦的感受那么,节奏感好不好是天生的吗?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大家能普遍感受到,在西方,特别是某些非洲地区,人们的节奏和律动要比我们好太多;我们很多人都需要拼命努力练习节奏,而人家仿佛生下来就会随着音乐起舞。

几年前,确实有研究人员发表结论声称:节奏感的好坏可能是缘于天生2016年12月发表于英国《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些没有接受任何音乐培训的人也能使用可预测的音乐节拍。

写歌,这表明有些人天生具有潜在的音乐特性,人与人之间的节奏感知力可能存在某种天生的差异事实上,有些人的节奏感可能连动物也比不过之前节奏感超强会14种舞步的鹦鹉雪球,就因此在网上爆红,成为了“鹦鹉”界的传奇。

但这并不意味着,节奏感差的人无法得到提升外界环境以及后天学习同样对节奏感的掌握有巨大影响非洲地区的人们之所以仿佛天生自带律动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成长在充满律动的歌舞世界里,对音乐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而对于中国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来说,除了缺乏成长环境的影响与文化氛围的熏陶之外,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节奏感的重要性因此,在节奏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严谨的训练有太多的例子可以印证,节奏感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升的。

比如多多进行击拍读谱、视唱练耳等训练,多听节奏感优秀的作品培养律动感,慢慢会发现,节奏感并不是我们无法跨越的短板节奏感不仅仅指节拍准那么,怎样才算是节奏感好呢?准确的节拍仅仅是节奏感最基础的部分,只能称为节奏准确,并不能称之为好。

在此之前,或许有不少人认为会用脚打拍子是专业人士的标志但其实真正好的节奏感是不需要借助外力来打拍的,因为节奏会在心里流淌,只要遵从心里的节奏自然表露出来就可以了因此,真正好的节奏感,不是机械地唱(演奏)谱,更要考虑节拍的。

韵律,带给人富有想象的律动感与钟表机械的转动节奏不同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并不是单一节拍的线性重复,而是有强弱拍区分的,同时可以利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时长,创造出丰富多变却依然规律的节拍火星哥今年的新歌《Leave the Door Open》中,鼓手Anderson Paak就对节奏有强大的掌控力。

同样的节奏型,很多改编版本在鼓的演奏上千篇一律,尽管节拍、鼓点是准的,却感受不到更丰富的变化,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而Anderson Paak在演奏时对鼓的音色、鼓声的强弱都有不同的处理,把鼓打出了旋律感,打出了诗意。

另外大家应该知道,除了通过对配器的娴熟运用来表现节奏感之外,音乐创作时的旋律、歌词同样都是有节奏感的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到在节奏把控上相当出色的方大同他创作时对节奏的处理就非常有新意:大胆改变歌曲的轻重拍

位置,打破人们的听觉习惯,给整首歌赋予完全不同的感觉。

以及方大同的歌词从来都不会出于中文读写的习惯,将歌词里的每个字和节奏卡得严丝合缝,而是会故意选用长短不一的歌词,赋予音乐强烈的自由感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歌词永远是为旋律服务的,而不是用旋律来满足歌词他敢这样做以及有能力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对节奏强大的掌控力,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用音乐表达。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用朗读来做比喻节奏感的例子,非常贴切:节奏感的初级标准是可以按照原文,一板一眼地读出来,没有任何的错音;中级标准是在前者基础上加入感情,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最高境界,则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创造

自己的节奏,自由而畅快地表达。当然,在自由灵活的节奏背后,是强大的创作与表演实力,是对全局的掌控力。而这种能力背后,依靠的是日复一日练就的熟练技巧与基本功,以及停不下来的思考与创新。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