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起亚细亚》旋律伴奏下,转圈、运球、马步……以空中抛球收尾,行云流水间,整齐优美的舞蹈动作,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9月23日晚,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时,杭州萧山楼榙镇这群60岁+的篮球奶奶火出圈啦 !1分钟拍球150次,一次都没失手。
教她们将篮球运动融入舞蹈艺术的编导朱亚莲,正是民进会员朱亚莲朱亚莲系杭州市文化馆研究馆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曾任杭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本次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共有3个暖场节目出自朱亚莲老师之手。
她为篮球运动融入舞蹈艺术元素
萧山楼塔镇,素有“巴西的足球,楼塔的篮球”之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篮球传入楼塔,村民闲时会在晒谷场上打几下,渐渐地有了篮球氛围,村与村之间举行联赛——村BA,也有十多年传统据说一位楼塔人,为了回村BA,请了一个星期假,特地从湖北襄阳赶了1000多公里回萧山参加比赛,因为他是村篮球队主力……。
这些楼塔篮球轶事,传到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仪式前表演导演组,导演组当时正筹备开场暖场节目,来自丽水缙云县幼儿园6岁小朋友们表演的篮球操,让他们联想到可以让篮球奶奶和篮球宝宝们一起,老少同台共同诠释亚运精神。
今年6月,萧山楼塔镇这支“浪花奶奶篮球队”正式组建,从组建到上场表演,只花了近4个月时间她们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55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因为村BA打的是男子篮球赛,而新建的这支队伍中,大部分奶奶没打过正式篮球比赛,有的还从来没有塻过球。
所以,奶奶们要从基本功练起:抓球、拍球、胯下运球……
朱亚莲说,她们每天训练的时间定在傍晚6点到晚上9点,训练地点是在村旁高架桥下的一个篮球场那会儿,正值七八月酷暑,练球练了一个月后,朱老师要给她们在舞蹈呈现上做指导、排队形、编舞,避免她们各拍各的球可编舞时又有了新问题。
留下来的队员中,有的跳过广场舞有节奏感,有十多人从没跳过广场舞,不会听音乐节奏,集体排列拍球就拍不到点子上所以,要形成整齐划一的艺术效果更不容易朱老师说,“我们采取分步走的笨办法,就让大家先跟着音乐背歌词,再记歌词到哪里做哪个动作”。
此后,朱老师和文化站其他两位年轻人,每天轮流陪练和督导“和队员们打交道,要讲究方式方法”,老人们自尊心强,但年纪大了,记性会不好,经常有奶奶刚记了这个动作,但又忘了那个节拍,有时一紧张,刚学会的动作节拍全忘记了,她们就不厌其烦地跟队员们指出来,要她们回家反复多做几次练习。
为了帮她们练胆量,还鼓励她们要经常去公众场合表演在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后,奶奶们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塔楼镇还打算进一步打造升级“浪花奶奶”品牌,把“浪花奶奶队”融入全镇的篮球运动中,在全镇12个村逐步建一支奶奶级篮球队,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浪花奶奶”,让更多的男女老少参与到全镇篮球运动的推广中。
她将宋韵文化与现代足球用艺术完美结合
在亚运会开幕式的暖场表演中,一群国风少年身着宋朝服饰,脚踢牛皮做的“鞠”,还原了宋朝时“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场景这项始于战国时期,宋朝时风靡临安的运动,作为现代足球的起源在亚运会开幕式晚会上进行呈现,队形和舞蹈动作是由朱亚莲老师编排创作的。
说到萧山区居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足球一定是热门候选之一,当地也一直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在萧山遍布着多所足球特色学校,高桥小学和北干小学便在其中让足球少年到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蹴鞠,这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为了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萧山区文化馆邀请了朱亚莲老师进行舞蹈编排,他们特别设计了宋朝服饰,还专门从山东采购牛皮做的“鞠”从足球到“鞠”,从体育运动表演到体育舞蹈表演,从穿运动装到穿宋朝服装……两个月的集训,孩子们在朱亚莲等老师的指导下,适应着各种改变,也完成着一项项突破。
7月是杭州最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放假了,“宋韵蹴鞠”表演队伍的小演员的集训选在了7:30至9:30和晚上7:00至9:00两个时间段闷热的体育馆里没有空调,小演员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仅有的几台电扇对当时闷热的天气也无济于事。
很多孩子甚至把‘鞠’带回家加练最开始只能连颠七八个球,但还不到一周的时间,有的孩子就能连颠球几百个由于大部分孩子没有舞蹈基础,也缺乏欣赏音乐的节奏感为此,朱老师让学生们回家反复听音乐,感受曲子的节奏旋律。
为了增加表演的舞台效果,在实践排练中,朱老师根据节目的排练效果,在节目的排列层次、队形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加工,增加了“宋韵蹴鞠”作品的整体艺术观赏性终于,9月23日,35名宋韵蹴鞠小演员终于等到了表演的时刻。
“站到场上,我害怕自己会失误,幸亏现场有朱老师的鼓励”回忆起开幕式当天表演的场景,小演员吴泽轩印象非常深刻朱老师说,演出效果很好当时连续下雨导致表演场地的毛毡被雨水浸湿了,但大家没有抱怨,而是穿着被雨水浸湿的鞋子,整齐的等在通道处,直到演出结束。
据了解,有关部门计划在高桥小学设立蹴鞠非遗传承基地,结合学校的足球特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她让萧山“河上龙”舞上世界舞台
10月22日晚,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隆重举行,来自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怀着光荣和梦想相聚一堂伴随着气势磅礴的配乐,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9条来自不同地域的 “龙”登场其中一条“龙”有着60节龙身,“端坐”在板凳上,正环绕体育场巡游。
夜色中,在龙身内部灯光的映射下,整条板龙神态更加逼真,犹如真龙再现,熠熠生辉而编排制作这支舞龙队形的艺术指导就是朱亚莲老师这条龙,是萧山河上板凳龙,它同临安水龙、磐安金龙、奉化布龙等省内8条舞龙一起,构成亚残运会开幕仪式前最后一个表演节目《力量》。
河上龙灯胜会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以板凳龙表演为主,融合马灯、高跷、高照等民间艺术元素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动,包括开光典礼、出灯、闹元宵、化灯四个过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板龙的制作极具特色,整条板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各自成灯,相互连接,都是在灯板上用竹篾扎壳,彩纸裱糊,吉祥物装饰而成。
最抓人眼球的是高高耸起的龙头,高达两米左右,50多公斤重,上面缀满五颜六色的亮片,十分生动它与龙尾分别安置在长2米、宽0.8米的木板上,还有栩栩如生的12生肖彩灯,到了晚上,都会闪闪发光
那么,一条游走在乡村的板凳龙,是如何登上亚残运会这一世界级舞台的?朱亚莲说,第一次将龙灯胜会搬上舞台,是2012年杭州市第六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当时只有一条板凳龙,每逢元宵佳节,老艺人们就抬着板龙去街上、大操场上逛一圈。
没有任何舞台艺术结构,还不能作为一个展演节目”千年板凳龙想要传承下去,就得创新从事民间艺术工作20余年的朱亚莲,在当时老艺人“踩街”的过程中,发现了跑马灯、鸡毛猢狲等民间艺术元素,并加以创作,用全新的广场舞结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河上龙灯胜会出灯和闹元宵的胜景。
比如加入了小朋友的“抬马”画面,通过改良马道具,让马灵动起来;将高跷与鸡毛猢狲创新结合,让小朋友一边踩高跷,一边立起鸡毛猢狲,用民间艺术来展示河上龙灯胜会特色等也因此,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200天之际,萧山非遗节目《河上龙灯胜会》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资源库。
朱老师说,此次亮相亚残运会的《河上龙灯胜会》,虽然在编排上作了调整,删去高照、高跷等民俗表演,只保留了板凳龙,但是增加了板龙的长度,“平时演出的龙身长度一般在40段左右,这次因为场地大,龙身增加到60段,应该是全场最长的一条‘龙’了。
” 朱亚莲说,因为龙身长,本来举高照的队员和村级文化员也纷纷上场来助阵“当板凳龙绕场一周的时候,画面非常具有冲击力特别是在夜晚,龙身里的灯亮起,远看星星点点,非常壮观”从2012年至今,河上板凳龙从乡村街头走向了世界舞台,节目《河上龙灯胜会》也经历多次修改。
每次在排练现场,朱亚莲都会被深深感动“非遗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更是民族文化的的根和魂我们也想通过亚洲盛会,展示浙江的非遗,杭州的非遗,萧山河上的非遗,让这一‘国遗’可以保护传承下去。
”供稿:民进省直二联三支部讲民进故事 展民进风采原标题:《她让群众演员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开幕式上闪亮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