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媒体上的流行音乐多了起来?
媒体发达的今天,很多流行音乐成了媒体平台的主流,成了人们每天都要听到或看到的东西,而那些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歌曲基本上被排挤出去,还有交响乐也被边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电台、电视台走向市场之后,开始自负盈亏,就要想方设法赚钱。流行音乐受众广泛,挂载广告之后,赚钱很多,民族音乐以及交响乐的受众不是很多,甚至没什么人愿意听。于是,为了盈利,媒体平台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资本跟风投资,投到流行音乐领域,不但成立很多歌星工作室,而且还成立了很多媒体平台。网络兴起之后,很多媒体平台有供歌手发布新歌的领域,歌手发布歌曲之后,可以获得媒体平台的首发认证,同时获得歌曲推广过程中的提成。只要歌曲有人听,就会有流量,听的人越多,流量越大,而网络媒体平台借助这些流量,挂载广告,迅速变现,同时还要喜欢听音乐的人注册会员,给他们提供包月和包年服务。
流行音乐成了资本投资的东西,而民族音乐成了小众,交响乐也成了小众。其实,国际音乐市场上,民族音乐和交响乐并不是小众,而是经常参加演出的东西,只是挂载广告不多,赚钱不是很多。到了国内,很多民族乐团和交响乐团成了体制内的社团,参加一些重大场合的演出,乐手们挣一份不菲的工资,却不会像流行歌手那样到酒吧驻唱,参加选秀节目,也不会出版自己的新歌。即便有歌唱家在专业领域小有名气,可能在隆重的场合演出,出版了新歌,但不一定能获得市场推广。获得市场推广的都是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而且推广的过程中,资本不断投入,获利颇丰。、
流行音乐收听率高,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喜闻乐见,喜欢听着歌跑步,走路,吃饭,睡觉,甚至非要追星。很多资本打造了流行乐坛的明星,而这样的明星只是长了一张漂亮的脸,没有几首成名曲,也没演过几部电影或电视剧,算不上太优秀,但就是能够获得资本的持续投资,成为华语乐坛的顶流。他们一举一动都能带来巨大收益,甚至他们的穿着和说话方式完全可以成为某些流行时尚的代名词。而一般的小歌手,即便写的歌再好听,也没人知道。毕竟,资本已经投入,在明星身上砸钱,扩大宣传和影响,而不会砸钱到不知名的小歌手身上。当然,小歌手可以参加选秀节目,扩大影响,也可以做自媒体,扩大影响。电视台会定时举办歌手选秀大赛,邀请一些著名歌手做评委,甚至要他们现场献唱,博得很多人的眼球。只是,这样的歌曲都属于流行音乐,而不是民族音乐或交响乐。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成了资本打造的赚钱项目,要经过市场化运营,才能赚钱。而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资本要打造一些视听媒体平台,以免费的手段吸引人们,等到人气强盛的时候,就会把流量变现,只要挂载广告,就可以迅速变现。人们看电视台的歌手选秀大赛是免费的,看歌手的自媒体也是免费的,听网络上的歌曲也是免费的,除了给媒体平台带来流量,就是带来广告收益了。而网络媒体平台在拥有一定流量的时候收费,让很多流量立刻变现,多渠道变现,也就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流行音乐这么多年发展,已经有了很多的创作套路。雷同的歌曲不计其数,甚至很多歌曲都是把以前大流行的歌曲拼凑一下,临时弄成了一首七拼八凑的歌曲,却也能够迅速流行。很多现在流行的歌曲听起来总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而资本要的就是这个似曾相识。只要似曾相识,就会让人产生好感,从而听下去,传播开去,也就迅速赚钱了。只是,这样的歌曲本身就是抄袭之作,说是致敬,也难逃抄袭的毛病。流行音乐作品繁多,浩如烟海,发行很多,受到人们追捧的却只有很少的几首。即便有资本做推手,要打造华语乐坛的顶流歌手,也不一定能让顶流歌手的歌曲成为普遍流行的歌曲,甚至顶流歌手的歌曲只是油腔滑调,搞怪唱法,却没有实际内容,也没有美的声调,当然不会流行了。
流行的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也暗合了人们的接受心理,但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很多流行歌曲本身就有抄袭的嫌疑,只是被抄袭的歌手或创作者收了钱,也就不吱声了。至于摇滚乐,比较难以控制,需要剔除一些毛刺,才可以公开演出。于是,资本投入摇滚乐之后,开始改造摇滚乐,让摇滚乐失去了往日特立独行的风格,变得和流行音乐一样,温文尔雅,甚至成了靡靡之音,也就让人无奈了。
不管是流行音乐还是摇滚乐,只要资本投入进去,就奔着赚钱去了,而不是为了艺术而发展。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等都受到了资本的影响,甚至被资本主宰,也就只能力推流行音乐了,甚至要为了造明星而进行各种运作,玩粉丝经济,玩各种潜规则,也就有点为人不齿了。
当各大媒体都充斥着流行音乐的时候,就会对人们形成误导。人们会以为音乐就是那个样子,其实还有民族音乐,有交响乐可以欣赏。而只是流行音乐,就会让人产生偏颇的艺术感受,尤其是青少年嘴里哼着不着调的流行歌曲,却不会唱一首民歌,是不是一种音乐传播的悲哀?
媒体上的流行音乐多了,而民族音乐和交响乐也应该多起来,起码能够提升国民欣赏音乐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与世界音乐接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