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84岁的歌唱家、上海轻音乐团创团团长朱逢博姗姗来迟,会场上响起一阵掌声。十几天前,因为排演《光“音”如梭》音乐会,她不小心闪到腰,但仍坚持来参加11月23日上海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座谈会。话筒递给她,她却递了出去:“想跟团里年轻的同志们交交心,上海轻音乐团35年了,前途在哪里?”接任上海轻音乐团团长不到一年的董德平也在思考:“能再创当年的辉煌吗?”
《光“音”如梭》是上海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纪念音乐会,朱逢博登台演唱了时代金曲《橄榄树》《金梭和银梭》,79岁的屠巴海登台指挥了他创作的新作《中国志向》,远在海外的64岁歌手沈小岑也隔空演唱了她的成名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这场一票难求的音乐会,让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上海轻音乐团的辉煌年代。
“如此火爆的音乐会现场并不多见,观众们从头到尾如此饱满、投入的场面也很难得。很多当年的金曲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感知和回味,就好像穿越到了年轻的时光。35年来,上海轻音乐团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从未停息。”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回忆。与此同时,他和座谈会的嘉宾们都抛出同一个问题:经历过35年辉煌和低谷的上海轻音乐团,如何再出发?
有昨天的明星,如何培养未来的明星
1986年,上海轻音乐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成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屠巴海回忆,在1986年的“上海之春”,轻音乐团献演了《万紫千红总是春》专场音乐会,盛况空前。创团初期,乐团曾在全国各地巡演,无论去哪儿都是一票难求。
创团初期的上海轻音乐团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因为港台流行歌曲和《黄土高坡》等西北风流行歌曲的冲击,乐团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一度只有舞美工程部还活跃在各类演出中。直到2009年转企改制,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场次激增,轻音乐团才重新“活了过来”。
在轻音乐团35周年音乐会上,听到84岁的朱逢博登台演唱《金梭与银梭》,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叹:“现场沸腾了,就好像昨天的明星,在今天又燃烧起来”。可是,光有“昨天的明星”并不够,如何培养今天的明星和未来的明星?
《光“音”如梭》音乐会上,朱逢博与钱慧萍登台演唱《橄榄树》《金梭与银梭》
毛时安指出,世界三大轻音乐团——英国曼托瓦尼乐团、法国保罗·莫里亚乐团、德国詹姆斯·拉斯特乐团曾红极一时,但如今都已成为一段音乐记忆,可见业态的变化和竞争的激烈。“上海轻音乐团要在未来继续创造辉煌,就需要培养未来的明星,创作出反映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好作品。”
年轻时的朱逢博
如何培养未来艺术家?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一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定位,差异化发展,靠创新的机制把有才华的年轻人吸引进来,靠好歌、好曲推动年轻人的成长;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提升好演员和好作品的知名度。
传承与创新,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做贡献
去年刚刚加入上海轻音乐团的俞璟安,是上海轻音乐团的青年指挥。从前学习交响乐的他,进入乐团后开始接触电声乐队,在《光“音”如梭》音乐会里,他获得许多新体验。“这台音乐会有很多创新之处,也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轻音乐团就像一个家一样,让我感觉很温暖。”
2016年加入上海轻音乐团的歌手黄晓,早在学生时代就听过朱逢博的传奇,多年后加入乐团,也推出了《书香满中华》等反响不俗的作品。黄晓说:“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传承好前辈的精神,齐心协力讲好中国故事。”
《光“音”如梭》音乐会
“上海轻音乐团这个老品牌亟待擦亮。”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认为,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国有轻音乐团,拥有老中青三代歌唱家,还有乐队和幕后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基础。“一个团能不能续写辉煌,最终要看是否能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具的好作品,原创应当是立团之本。”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上海轻音乐团要再创辉煌,必须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敢为人先”的勇气,一方面向前辈致敬,一方面向未来出发。在她看来,要出明星、出作品,不能单兵作战,一定要打组合拳,推出一批有风格、有特色的代表作。她还建议几年前从浦西搬去浦东的轻音乐团服务好浦东众多年轻白领,推出他们喜欢的组合和作品,为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