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热点

从《走西口》到《音乐瞬间》 | 乐评

文 | 宋扬9月24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蜚声世界的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不单为京城乐迷献上他们得以立身的德奥经典作品,还在整场的首尾奏响了两首“国乐”。开场曲即为该团委托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走西口》,作品以经典的民歌为素材,结合西方诸般作曲技法,室内乐团的技艺、张弛和默契感非常到位,让音乐既亲切又新奇。改编自京胡曲的《夜深沉》,技巧不凡,关键是韵味醇正,听这支外国乐团演来,竟有“闭目已难分中外”的印象,无疑是难忘的。巴赫的两部复调音乐晚期作品《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代表了作曲家一生的创作理念与成就。当晚乐团分别选了二作的最后一段来表演,更有典型性。然而,“奉献”末段的六声部里切尔卡或“艺术”中的最后赋格,也是最考耳朵的艺术。你得在越来越复杂的音乐发展中分辨出旋律线和旋律线的变种(如倒置、镜像、逆向、变奏等)才算“听得其所”。已故德国男中音大师费舍尔-迪斯考曾说:“巴赫的音乐与高阶的数理化同属一个等级,都是最高的科学。”室内乐团最初就以复古手法诠释巴赫作品闻名,堪称演绎这类“科学”的佼佼者,其声音清澈、古朴、温暖而熨帖,声部线条十分井然、明晰,乐团不设指挥,只在首席比约昂格的带领下形成协作。当晚这15位演奏家的表现犹如钟表上复杂的齿轮组,有先有后却协调精准。乐团创立至今近八十年,留下了很多经典唱片;如今成员换代却薪火相传,演绎巴洛克音乐的传统可谓一以贯之。之后的门德尔松《C大调第一弦乐交响曲》,将适才复调作品的庄静肃穆,瞬间切换为主调音乐的欢快激扬,观众似乎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迅速变换曲目风格与情绪时,能尊重原作并做到游刃有余的是好乐团的标志。室内乐团在不影响细节的前提下,张力与动态范围惊人,无疑得益于每个人的把控力、极高的水准与整体协调性,使得音乐逻辑异常明朗,易于欣赏。下半场惟一的正式曲目是贝多芬《G大调钢琴协奏曲》,可见贝多芬在德国人心中的分量。首乐章由刚亮相的维也纳钢琴家瓦力施将原谱的左手G、右手G6和弦弹成一串分解和弦,闻所未闻;而由十几人在这首大协奏中替代整个管弦乐队也是个创新,有几处听来却稍显单薄;该乐章的华彩部分篇幅大而技艺繁,当晚上乘的演奏听之过瘾。第二乐章,弦乐的怒号与钢琴的温语反差强烈,贝多芬曾说“上帝对人耳语,却对我狂啸”,意指命运的不公和他本人耳聋、孤独等境遇的不幸。显然,这段音乐很能体现上述特征。室内乐团把音奏得更凌厉,凸显严峻,也就更提升其“对比度”。乐章末钢琴与乐队由对立而统一,特别是钢琴的几个尾音悠远深邃、遐思无限——总谱上只有两页、时长四分多钟的这个乐章,可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末乐章又一次施展了室内乐团的固有优势,动态十足并擅于控制,与钢琴家竞奏时场面热烈。德奥的音乐在德奥人手中,几百年的习惯与传统通过基因与社会代代相传,不待人教,也地道正宗。钢琴家为欢呼的观众加演了一首舒伯特f小调《音乐瞬间》。瓦力施弹得工于对比、富于变化,是充满智慧的表演——其另一高明之处在于,正因贝多芬、舒伯特分别生于德国、奥地利,此曲让室内乐团中国巡演“巅峰德奥”的大标题得以圆满。- THE END -
TAG: sd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