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热点

音乐治疗必读丨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听慢歌?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和爱。

人脑为了鼓励我们适应环境,创造出一套通过情感操控奖惩的系统——人脑中刺激行为产生的神经化学状态。让人脑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在某一特定时间处于某一特定浓度时,我们会感受到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情感能使我们采取或压抑特定的行动。

我们之所以有喜悦之歌,是因为行走、跳舞、锻炼身体等行为在演化过程中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伸展、跳跃、用声音沟通之所以让我们感觉良好,是因为人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展出了奖励这些行为的机制。

如今,喜悦之歌刺激人脑释放能引发积极情绪的化学物质,就是在生物学层面回应它们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或许,我们之所以唱歌、跳舞、对音乐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音乐天生就魅力十足、富有美感、令人难忘,而是因为那些觉得生活因音乐而美好的人类祖先,成功地将相关基因遗传给了我们。

乐读丨为什么我们在伤心的时候想听慢歌?

显然,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是群居动物。不过,高度的社会化和对他人的过分关心,也会带来恼人的副作用:激烈的竞争、嫉妒心理、对食物和异性的争夺。大规模(一般至少数十个成员)的群体活动在非人类的灵长类中之所以罕见,正是因为这些副作用。

人类是如何缓解了人数过多造成的紧张情形,创造出第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族群,并最终创造出文明与社会的呢?

在早期人类中创造出了最紧密的社交纽带的,是那些同步、协调的歌曲和身体动作,它们使规模更大的族群得以成形,并最终演变为众所周知的社会体系。

听觉传播有着视觉传播所不具有的优势——声音可以在黑暗中传播,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甚至可以抵达那些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地方。音乐这种结构精巧的声音形式,能使无法看见彼此的人同步行动。

音乐与协调的行为为四类活动建立了有意义的社交纽带:发动战争、抵御攻击、追捕猎物、团队合作。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运用音乐的重要方式,就是在逐渐成形的大规模族群中缓解紧张的关系——用音乐凝聚向心力。这一用途甚至可以追溯到智人诞生之前,一直上溯到数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

摇篮曲是最经典的安慰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来自何种文化背景,母亲都会唱歌给自己的孩子听。音乐能安抚婴儿,是因为听觉刺激与其他感官刺激不一样——声音能在黑暗中传递,因此即使婴儿闭着眼睛也没关系。声音仿佛是在我们的脑中产生的,不像图像是从外界获得的。在婴儿的视觉感受器完全成熟(即能分辨母亲与其他人的模样)之前,他的听觉感受器已经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

摇篮曲是最经典的安慰之歌。乔纳森伯杰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认知学家,他认为,我们所知的大部分摇篮曲都有着类似的结构:通常以一个很陡的起伏开始,然后才慢慢舒缓下来,这是为了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再平复听众被撩起的情绪。

另一类不太典型的安慰之歌,是为那些不受重视或权力被剥夺的人创作的歌。有些青少年觉得自己被误解、被疏远,感到非常孤独,他们可以在倾诉了类似疏离感的歌曲中找到寄托。友谊之歌在建立社交纽带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悲伤的歌能让我们感到自己被理解,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悲伤的歌也能让我们抱有期望——如果别人能熬过来,或许我们也可以做到。悲伤的歌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创作者和演奏者用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艺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把我们与某种更高层次的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赋予我们某种世界公民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就是安慰之歌的全部意义。

音乐治疗必读丨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听慢歌?

通过音乐体会到的情绪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体验到的情绪一样会造成直接的危险或者伤害,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去享受这些不愉快的情绪,比如悲伤。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了不愉快的情绪,悲伤的音乐也许对于缓和负面情绪是有帮助的。

TAG: s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