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们在国际赛场上风光无限。只要是叫得出名字的国际音乐比赛,不论任何乐器,都有韩国音乐家们的获奖身影。就只钢琴这一项,韩国人已经包揽了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连续两届)、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两届)、蒙特利尔国际音乐(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等众多赛事的冠军;至于韩国的传统强项弦乐和声乐,韩国人接连斩获了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大提琴比赛、卡迪夫世界声乐大赛等众多大奖。
韩国古典音乐家在国际比赛里的统治表现与他们特有的教育体系分不开。笔者作为中国朝鲜族钢琴家,在美国留学期间在韩国音乐夏令营作为协作钢琴家工作了十年,其间结识了许多韩国青年音乐家朋友,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韩国古典音乐学习体系。
“卷”到极致的学习体系
不夸张地说,韩国只有一个大城市——首尔。至少在音乐圈里,所有最好的音乐学院、最有名望的教授、最好的音乐厅和为数不多的职业交响乐团都集中在首尔,韩国人会把除了首尔以外所有其他城市都叫做“地方”。如果你出生在首尔,那恭喜你,你已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一个琴童要在韩国拜入有名望的音乐教授的门下是极其困难的,不仅仅是要有极高的天赋、优越的经济条件,还要有受苦受累的决心。最有名的教授门下每一个年龄段都会聚集超一流的天才琴童,教授门下都会有两到三位助教,每位琴童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助教们上课。助教们都是颇有成就的教育家,其中也不乏一些国际比赛的获奖者,他们会帮这些教授给琴童打基础、抓基本功,抓曲子的错音和谱子的准确性,只有通过了助教这一关,才能得到教授们的亲自指点,在这期间学生稍有不努力或成绩不理想就会被淘汰。至于这些被名教授们淘汰的学生的后续,一般都不是特别理想。此外,对所有的韩国男性而言,兵役是逃不过去的话题。只有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在最重要的国际比赛里获得金奖才能被免除兵役。所以在如此高压力、小获胜概率以及高淘汰率的韩国学习古典音乐,就只有拼命和足够好运才可以生存下来。
“虎妈”的执着
“虎妈”的概念最早是被华裔母亲介绍到全世界的,当时好多人(尤其是西方人)觉得这个概念简直太不人道。但古典音乐圈,尤其是家里有走专业道路的学生,没有“虎妈”是基本不会成功的。在当“虎妈”这一事情上,韩国妈妈们绝不会输给任何人。生在高压力的韩国,身边围绕着那么多优秀琴童,只能拼命努力进到最好的教授门下,同时在教授门下拼出一席之地,否则永远都不会得到好的机会。“虎妈”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们会互相聆听竞争对手的演奏,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比对方的孩子练更难的作品,练更多的琴。
这一点在音乐夏令营里有很好的体现。由于我住的房间安排在琴房楼上,有好几次我在半夜被琴声吵醒,半夜三点左右,我下楼看到一个不到8岁的小朋友被妈妈虎视眈眈地盯着一遍又一遍练着明天要上台或者是要上课的曲子。可以看得出孩子和母亲都已经很累了,但那一份执着和决心毋庸置疑。我曾经和一位韩国小提琴家深度讨论过练琴时长的问题,我比较好奇是什么能让她这么努力练琴——据我所知,她能长期保持每天14个小时以上的练琴时间。她很无奈地说,是她妈妈给她养成的习惯,即便现在妈妈没有继续陪她留学,她如果不练够那么长时间的琴,就会觉得很愧疚和不安。
“虎妈”之间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家会在一起讨论怎么更好地进步,哪个比赛可以参加,哪一位大师的录音可以听,大家暗暗较劲和竞争,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早获得成功。比较遗憾的是,我很少看到有“虎妈”和自己打造出来的音乐家能够和谐相处。两个人长期处在一个精神紧绷和强烈对抗的环境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也会出现不少矛盾和冲突。
由冠军培养冠军
韩国音乐家们早在二三十年之前就开始产生第一批的国际比赛冠军了。在更早之前,韩国古典音乐界秉承着一定要在欧美国家留过学才算正宗的理念,伴随着经济腾飞,送了一批又一批极具天赋的年轻音乐家们去留学。大部分留学人员都选择回国投入一线教育工作,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对自己国家琴童的自身特点不断总结和研究,得到了现在令人瞩目的竞争力。
试想如果你的老师是国际比赛的冠军,身边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都是国际比赛冠军,天天和这些冠军打交道和学习,耳濡目染之下你肯定也会成为新一代冠军。这些冠军老师们也会不停地总结比赛经验和紧跟当代演奏的潮流,让自己的学生从选曲、曲目顺序安排,到演奏时的状态调整、演奏后的及时反馈等各方面都会做到万无一失。
韩国教授们,不管是资深老一辈的教授,还是新兴的明星冠军老师,无一例外地上起课来都很拼命。在音乐夏令营里,有一位韩国资深小提琴教授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她带着两位助教过来,连续两周铁打不动地每天早晨八点半到下午六点半上课,如果晚上没有社交活动或音乐会要听,除了半个小时吃饭时间,她会一直不停地教到深夜。作为一位七十多岁老人,她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的负责程度让我这个年轻人自叹不如。后来据她的助教介绍,她平时一周也有四到五天会这么教课——这是纯粹的教育家。韩国也还有一些教授们在完成自己繁忙的教课任务之余,还会准备繁重曲目的音乐会。学生拼命,老师们比学生们还要拼,整个音乐界都随时处在“战时状态”。
此外,韩国众多财团和大企业有专门的奖学金和音乐基金用来奖励和资助出色的青年音乐家们的音乐会和出国参赛费用,其中最知名的就是Kumho集团(一个做轮胎起家的企业)。该集团旗下的青年音乐家系列慷慨资助了无数青年音乐家,他们在自己的办公楼里建立了一个不亚于任何专业音乐厅的演奏厅,专门用来给这些青年音乐家召开音乐会和赛前演奏会,其在韩国的影响力巨大。
随着赢得众多比赛,现在韩国大部分学生不会盲目追求出国学习,因为他们发现本土的音乐教育成果已经开始得到展现,在钢琴这一方面,有好几位国际冠军都完全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韩国选手在国际比赛里的竞争力最主要体现在近乎完美的技巧(来自“虎妈”的高压迫练琴),准确无误的音乐表达(老师的指导),以及恰到好处的个性(看学生自己的天赋)。当这三点得到完美结合,很难不在各类国际比赛中出类拔萃。
不成功则成仁
风光无限背后,自然也有尘埃。正如之前所说,每一个教授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两三个超一流的天才琴童,但不是每一位琴童都可以获得肖邦或者克莱本比赛的冠军。2014年,我在和两位韩国钢琴家参加了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者音乐会,并一起在中国几个重要城市进行巡演,在此期间和他们有很深入的交流。
毫不夸张地说,两位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超一流钢琴家:其中Honggi Kim是香港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两次范克莱本比赛半决赛选手,另一位Chi-ho Han是慕尼黑、吉娜巴考尔、首尔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已免除兵役。作为比赛常客,他们都向我表达了深深的无奈。由于韩国冠军过剩,对他们来说在韩国本土找一份教职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身边的现实是:肖赛亚军因为首尔没有教职,一直在地方小城市大学里挂职好几年;有一年首尔大学开放小提琴教职公开招聘,来了十位国际比赛冠军应聘,其中有两位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冠军、汉诺威比赛冠军,以及柴赛亚军等;而且由于韩国音乐厅和听众数量有限,做一位职业演奏家谋生也很困难。此外,年轻一代的崛起也对这些参加比赛的老面孔造成特别大的压力,任何行业都喜欢新鲜血液,古典音乐行业更是如此,行业里的更新换代可能分分钟就会完成。
这些也让我感觉到了韩国古典音乐教育的一个隐忧:在追求成绩的同时缺乏足够的沉淀。有一些听众总结,在国际舞台上,韩国年轻音乐家们的音乐表达有类似性,而没有足够的个性,但恰恰这些很有可能就是韩国青年音乐家在国际比赛舞台上可以屡获大奖的原因。有正确答案的时候,为什么要绕远路寻找别的方式解题呢?但音乐究竟是不是只追求答案,还是解题的过程更重要呢?也许韩国的音乐教育只有韩国这么一个地方和这么一个时代才能完成,不可复制。也许,只有时间才会告诉人们它的意义。
金文彬/文